不知道由何時開始,智能手機由鬥螢幕、鬥處理器、鬥相機後,又開始鬥快充了。由五六年前的 18W 快充一直升,升到甚至出現了高達 200W 的快充,可說是令人驚訝。不過究竟現時不同廠商的快充又有甚麼特別?它們之間又能互通嗎?今篇文章一次過解答大家的問題。
我們都認識很多不同的快充,例如 QC 快充、PD 快充、SuperCharge 等等。其實這些快充都是一個「充電協議」來的,簡單來說就是充電器和手機要大家支持同一個充電協議,才能使用那一款快充。
我們可以把這些快充分為行業標準和廠商的私有協議,行業標準簡單來說就是由供應鏈提供的,或是手機行業中共同制定的協議。我們耳熟能詳 QC 快充、PD 快充甚或新推出的 UFCS(下文會詳細介紹)均是行業標準來的,基本上絕大部分手機也有支援這些充電協議。而廠商私有協議顧名思義就是每一家廠商推出的充電協議,它們的支援的裝置就真的因人而異。以下就可以查看一下現時流行的充電協議:
高通 Quick Charge(QC)
Quick Charge 是由高通推出的充電協議,基本上只要是使用 Snapdragon 處理器的手機都會支持。其中的 QC3.0 可說是現存最普遍的快充,在各家廠商發展自家快充,幾乎全部都支持 QC3.0 快充。而 2016 年推出的 QC4 則是開始兼容另一個充電協議 USB-PD,未知是否因為支援的裝置很少,所以隔一年後高通發佈的 QC4+ 則補回支援 QC2.0、QC3.0 快充。但是之後的 QC5 就已經很少廠商提及,只是淪為手機「撘單」支援的快充。
版本 | 電壓 | 電流 | 最大功率 |
1.0 | 5V | 2A | 10W |
2.0 | 5V 9V 12V | 3A 2A 1.67A | 18W |
3.0 | 3.6 – 20V | 2.5/4.6A | 18W |
4 | 3.6 – 20V(QC充電器) 5/9V(USB-PD充電器) | 2.5/4.6A(QC充電器) 3A(USB-PD充電器) | 18W(QC充電器) 27W(USB-PD充電器) |
4+ | 3.6 – 20V(QC充電器) 5/9V(USB-PD充電器) | 2.5/4.6A(QC充電器) 3A(USB-PD充電器) | 18W(QC充電器) 27W(USB-PD充電器) |
5 | 3.3 – 20V | 3 ~ 5A | >100W |

USB Power Delivery(PD)
USB Power Delivery (PD) 可說是現時快充的新寵兒USB-PD 最初是在 2012 年推出,之後在 2015 年推出現時常見的 PD3.0 ,並在 2017 增加了 PPS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用來動態控制充電的電壓和電流來降低充電過程中的轉換損耗,也是為何現在的充電器在充電時會不停變動充電功率。
USB-PD 針於不同電壓段都有相應的電流範圍規範,而在 PD3.1 更把充電功率提高到 240W(即是 EPR 的部分),也解釋了為甚麼現時最高的快充功率是 240W。
值得一提 Apple 現時是直接兼容 PD 充電器,用家直接使用 PD 充電器就可以提供最高 27W 的快充。

UFCS 融合快充
融合快速充電 UFCS (Universal Fast Charging Specification)是由廣東省終端快充行業協會推出的統一化快速充電協議,於去年由華為、OPPO、vivo 和小米牽頭,HONOR 也有加入協會中。由官方的文件可見功率最大可以達到 200W 以上。

USB Battery Charge (BC)
USB Battery Charge 可說是 USB PD 的前身,是 USB 組織第一代的充電協議。現時最新的是在 2010 年制定的 BC1.2 協議,提供最快 5V 1.5A 總共 7.5W 的充電速度。不要看這個充電協議那麼老舊,Battery Charge 定義了甚麼是充電接口,連最新的 UFCS 融合快充協議也有使用到 BC 協議。

MTK Pump Express (PE)
高通有 Quick Charge 充電協議,而另一間晶片公司 MTK 聯發科也有相應推出 Pump Express,PE3.0 最大的特點是手機不再需要經過充電 IC 晶片就直接供電,最高能提供 6V 5A 共 30W 的充電功率。魅族曾經一度使用 PumpExpress 的充電協議套用在自家的 mCharge 上,不過 PumpExpress 自 2016 推出 3.0 後就再沒有更新了,現時 MTK 也沒有再宣傳 PE3.0 了。

ASUS HyperCharge
ASUS 在 ROG Phone 上首推 30W 的 HyperCharge 充電協議,之後更推出 65W 的充電協議。不過根據我們之前的評測,雖然 ROG Phone 7 還是充電器均支援 PD 充電協議,但是使用 HyperCharge 的充電協議才能真正達到高功率充電。

華為 海思快充 Fast Charge Protocol (FCP)
海思快充 Fast Charge Protocol 是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推出的快充協議,首次在華為 Mate 8 推出,其最高可以達到 9V 2A 共 18W。可說是華為參照 QC2.0 所研發的充電協議,也令華為早期的手機也支援 QC2.0 充電。不過 FCP 只存在了一年,之後就被華為 Mate 9 推出的 Super Charge 所取代了。

華為超級快充 Super Charge Protocol (SCP)
Super Charge Protocol 超級充電協議是華為繼 FCP 後推出的另一個快充協議,在宣傳上華為也開始使用「超級快充 SuperCharge」來宣傳快充功能。SuperCharge 首次應用在華為 Mate 9 上,能以 4.5V 5A 或 5V 4.5A 以達至 22.5W 的充電速度。而在 Mate 20 Pro 時更推出了第二代 10V 4A 高達 40W 的快充,在 2019 年的 Mate X 摺疊機上應用了 11V 5A 共 55W 的快充,隨後在 Mate 40 上推出 11V 6A 的 66W 超級快充。最新的是在 nova 9 Pro 推出的 100W (20V 5A),以及 P60 Pro 上的 20V 4.4A 的 88W 超級快充。

HONOR SuperCharge 超級快充
HONOR 以前作為華為的子品牌,也是一直使用華為 SuperCharge 充電協議。不過在與華為分家之後,HONOR 繼續馬照跑舞照跳,繼續使用 SuperCharge 這個名稱,只是改稱 HUAWEI 為 HONOR SuperCharge 這個名稱。不過本質上 HONOR SuperCharge 也是兼容華為 SuperCharge 的。

OPPO VOOC 快充
OPPO 可以說是其中比較早在 2014 年投入快充的手機廠商之一。VOOC 本身是指「開電壓環分段恆流充電」(Voltage Open-Looped Multi-Step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廣告中「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成為了中國家傳戶曉的廣告語。VOOC 本身是偏向低電壓高電流,由第一代開始都是使用 5V 和高達 4.5A 的電流,所以 VOOC 快充之下手機很少會有發熱的情況出現。而到 VOOC4.0 就終於升級了到 30W。
快充名稱 | 電壓 | 電流 | 功率 | 推出年份 |
VOOC1.0 | 5V | 4.5A | 22.5W | 201 |
VOOC2.0 | 5V | 4.5A/5A | 22.5W/25W | 2015 |
VOOC3.0 | 5V | 4A | 20W | 2018 |
4.0 | 5V | 6A | 30W | 2019 |

OPPO SuperVOOC 快充
OPPO 在 2018 年進一步推出了 SuperVOOC 快充協議,SuperVOOC 的特點是將電壓由 VOOC 的 5V 提升到 10V,甚至最新的 240W SuperVOOC 能達到 20V 的電壓。
快充名稱 | 電壓 | 電流 | 功率 | 推出年份 |
SuperVOOC 1.0 | 10V | 5A | 50W | 2018 |
SuperVOOC 2.0 | 10V | 6.5A | 65W | 201 |
125W SuperVOOC | 10V | 12.5A | 125W | 2020 |
33W SuperVOOC | 11V | 3A | 33W | 2021 |
60W SuperVOOC | 10V | 6A | 60W | 2021 |
67W SuperVOOC | 11V | 6.1A | 67W | 2022 |
80W SuperVOOC | 11V | 7.3A | 80W | 2022 |
長壽版 100W SuperVOOC | 11V | 9.1A | 100W | 202 |
長壽版 150W SuperVOOC | 20V | 7.5A | 150W | 2022 |
240W SuperVOOC | 20V | 12V | 240W | 202 |

OnePlus Dash Charge、Warp Charge
OnePlus 作為 OPPO 的獨立子品牌,一直都是以 Dash Charge 的名義使用 VOOC 授權的快充,甚至在 30W 的快充上使用 Warp Charge 和 Warp Charge 65。不過在 OnePlus 宣佈併入 OPPO 後,開始直接使用 SuperVOOC 充電協議,以前的 Dash Charge 和 Warp Charge 就不復存在了。

realme Dart Charge
realme 作為 OPPO 的另一個獨立子品牌,其實也是應用了 OPPO 的 VOOC 充電協議並改名為 Dart Charge。一開始是基於 VOOC 3.0 和 4.0 提供 20W 和 30W 的快充,之後 OPPO 推出 SuperVOOC 時相應推出 SuperDart 閃充。並在 100W 以上的 SuperVOOC 快充稱為 UltraDart 突顯 realme 獨立的地位。

Samsaung Adaptive Fast Charging (AFC)
AFC 是由三星研發的快充協議,以 9V 1.67A 提供最高 15W 的快速充電。三星曾在Galaxy Note7 一上提供最快 25W 的 5V 2A / 9V 1.67A /1 2V 2.1A 快速充電,但在發生電池意外後,三星對手機快充都非常謹傎,並取消 25W 快充,僅保留最高 15W 的功率。因為部分地區的三星手機是使用自家 Exynos 處理器而非 Snapdragon 處理器,所以 AFC 兼容 QC2.0 快充的。

Samsung Super Fast Charging 超快速充電
經過 Note7 後,三星並沒有放棄快充,所以在 Galaxy S10 5G 首次加入 25W 超快速充電,之後也下放到 Galaxy A70 上。超快速充電以 5V/3A 9V/2.77A 提供最高 25W 快充。隨後三星在 Galaxy Note10+ 推出了超快速充電 2.0 45W,但之後機型都是浮浮沉沉支持 45W 充電,現時 Galaxy S23 系列也是支持超快速充電 2.0。

vivo 閃充
vivo閃充又稱為雙引擎閃充,與 OPPO 相若是以 5V 4.5A 的低電壓高電流方法減低傳輸電力時的損耗。但 vivo 閃充並不與其他充電協議兼容。

vivo Flash Charge 超級閃充
vivo 在 2019 年在新成立的子品牌 iQOO 手機中推出了當時新一代的新快充協議,並稱為 Super FlashCharge,功率達到 44W。之後也陸續推出過 33W、 22.5W 和 55W 版本的快充,稱為 FlashCharge、FlashCharge 2.0 和 Super FlashCharge 2.0。但是在後期推出的高功率快充就再使用 Flash Charge 這個名稱,甚至官網也只是描述 66W 閃充、80W 閃充和 200W 閃充等字詞。
快充名稱 | 功率 | 推出年份 |
FlashCharge | 22.5W | 2019 |
FlashCharge 2.0 | 33W | 2019 |
Super FlashCharge | 44W | 2019 |
Super FlashCharge 2.0 | 55W | 2020 |
66W FlashCharge | 66W | 2021 |
80W FlashCharge | 80W | 2022 |
120W FlashCharge | 120W | 2020 |
200W FlashCharge | 200W | 2022 |

小米 Turbo Charging
Turbo Charging 是小米自家的私有充電協議,最初首次在小米 9 上推出,當然稱為 Charge Turbo,之後在 Mi 11 就改稱 Turbo Charge。Turbo Charge 的特點是在手機內部使用了電容充放電分壓電路,就是俗稱的電荷泵降壓電路,這種降壓方式最大的優勢就是電壓轉換效率非常高,接近 100%,幾乎沒有能量損失,從而提高充電效率,而也避免過高的功率損害電池壽命。不過值得一提,現時小米 Turbo Charging 的充電器都是採用了 USB-A 接口的,依照 USB 基準是不能做到如此高功率的充電器,所以其實 Turbo Charge 的電器都是受到小米「魔改」而成的。現時 Turbo Charge 有 27W(小米 9)、30W(小米 10)、33W、40W(小米 9 Pro)、50W(小米 10 Pro)、55W(Mi 11)、67W 和最新的 90W(Xiaomi 13 Ultra)。

Super Charge Turbo
時任小米總裁林斌在 2019 年三月就公開了高達 100W 的 Super Charge Turbo 技術。以20V 5A 的規格能在 17 分鐘內充滿 4000mAh 的手機。但是當時小米 Super Charge Turbo 暫時未能量產,是直至一年後才在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量產 120W Turbo Charge,就沒有用到 Super Charge Turbo 這個名稱。

小米 HyperCharge 澎湃秒充/神仙秒充
小米第一部在全球推出的超百瓦快充手機是 Xiaomi 11T Pro,當時開始就轉稱 100W 以上的快充為 HyperCharge,之後在 Xiaomi 12 Pro、Xiaomi 13 Pro 甚至 Redmi Note 12 Pro+ 5G 也是使用 HyperCharge 這個名稱。至於在中國 Xiaomi 品牌則使用澎湃秒充, Redmi 品牌則採用神仙秒充,但是國際市場仍是統一叫 HyperCharge。現時除了有 120W 一檔外,還有 Redmi Note 12 探索版的 210W ,最高提供 20V 10.5A 功率。

黑鯊 SQC 極速閃充
黑鯊作為小米旗下投資的獨立手機公司,在快充協議也是跟從了小米的 Turbo Charge 快充並稱為「SQC 極速閃充」。首部支援的手機是 27W 快充的黑鯊 2 Pro,之後就是黑鯊 3 的 65W 以及黑鯊 4 的 120W SQC 極速閃充。不過黑鯊也看起來再沒有推出手機,所以黑鯊極速閃充也相信不復再現。

來到最後回答文首的問題,快充能否互通嗎?如果你說是同一集團內的快充協議,例如 VOOC 和 Dart Charge 或是華為超級快充及 HONOR 超級快充等當然能夠互通,但是不同公司之間的快充就比較難互通。唯一恩惠的是基本上每間廠商的手機均支持 USB-PD 快充,所以不同廠商的充電器還是可以互用的。但是根據我們之前的評測,例如 ROG Phone 7 和 POCO F5 等手機雖然並支援自家的快充和 PD 快充,但 PD 快充的速度明顯是比自家快充慢得多。現在就唯有廠商都能提升對 USB-PD 功率的支持吧。
所以如果用家們買了支持超快充的手機,還是用回官方推出的充電器吧。不過記緊私有充電協議的專用充電器要配撘專用充電線,所以大家在充電時就不要胡亂使用其他充電線了,否則手機也只能以慢速充電。
Pingback: UFCS 融合快充深入了解!能顛覆手機界的山頭主義嗎? - Daniel 的科技日誌